熏是一種常用的烹飪方法,如今各地用熏的方法制作的菜肴很多,但值得注意的是,盡管一些菜肴的名字前均冠以熏字,但在實際的制法上卻大相徑庭。究竟對與錯,很難用一句話講清楚,在此我們需要看一看熏這種烹飪方法的歷史,才能作出回答。
熏法源于史前的火熟法時期,原是一種古老的貯藏食品的方法,食品經過煙熏,煙中的蟻醛等成分可直接殺滅細菌,使食品水分大部分揮發(fā),提高防腐能力。先秦時期,熏這個字已經出現,并屢屢見于古籍,但尚未直接與菜肴掛起鉤來。到了漢魏六朝時期,直接用熏命名的菜肴還沒有出現,但在以“炙”命名的菜中,卻有著與后來熏相當接近的品種,如《齊民要術》中收錄的“炙魚”,是把白魚切成塊,放入多種調味品中腌漬1天后炙成的,炙時以“雜香菜汁灌之”,用現在的話來講,實際是邊烤邊熏,直至香菜汁干魚熟為止。至元代熏字開始見于食譜,但仍屬于制作半成品的方法,如“臘豬法”“羊紅肝”等,其制作過程均有熏的工序。
熏的方法有兩種,即生熏法與熟熏法。
生熏法
生熏法的工藝流程較簡單,一般只有腌→熏兩道工序。
即將初加工整理好的生料,用調味品腌漬入味,再經熏料煙熏成熟。生熏法在選料上,多以肉質鮮嫩,形體扁薄的魚類為主。
熟熏法
熟熏的工藝較復雜,大多數要經三道以上工序,每個品種流程又不盡相同,有的是:初加工→鹵制→熏(如熏豬肚);有的是:煮→腌→熏(如熏蛋);有的是:初加工→煮→腌→熏(如熏兔、熏肉);有的則是:腌→熏→蒸→炸(如樟茶鴨子)。要根據不同原料和菜品要求而定,選料上多以整只、大塊的形態(tài)為主。